已發表 由 Nelson Huang 在 Mar 5, 2014 在 台灣誌, 釀好酒 |
轉桶(果渣分離) 在桶內發酵經過若干天之後(8-20天不一定),在莊主與我同時確認,2013年份的黑后葡萄新酒,第一階段發酵終了應有的風味後,即可準備抽取葡萄酒並與浮在最上層的果渣分離。此時果渣的顏色已大部份被葡萄酒液吸收,呈現暗沉的紅磚色,這些果渣並不會直接丟棄,主要會拿去做「果渣白蘭地」。 第一階段發酵完的黑后新酒,顏色則是呈現櫻桃般的桃紅色,主要原因是酒中還有許多果膠及雜質,等到轉桶靜待一段時間之後,酒色會比現在更深紫、透亮。 果渣分離的轉桶工作,清潔是十分必要的。雖然是採用不銹鋼製造的發酵槽,若是沒有清潔乾淨,除了原本容器裏面的舊味道會滲透到酒裏,搞一個不好裏面躲著壞菌,把這一整桶的黑后新酒變調也說不定。...
閱讀更多
已發表 由 Nelson Huang 在 Feb 13, 2014 在 台灣誌, 釀好酒 |
「台中二號」正式亮相!!! 在台灣,釀酒用的紅葡萄品種,過去僅有黑后葡萄一種;白葡萄品種則以金香葡萄為主。近年來,台中農改所致力於品種改良,多年來新培育出來的「台中二號」紅葡萄,沒想到這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,這次的釀酒見習就被我巧遇了。 根據台中農改所的資料,台中2號育種過程為導入歐洲種葡萄高貴的麝香香味(Muscat),選擇具有麝香香味(Muscat)的品種進行雜交。台中2號果穗圓錐形,鮮果紫黑色,果粒橢圓形,果穗重140-200 g之間,小果粒單果粒重2.0g。台中2號鮮果具有天然的麝香香味(Muscat),釀酒後香味較現有的黑后葡萄更加濃郁。品種性狀及產量穩定,平均糖度達17°Brix以上,酸度0.7-0.8%之間。 左為「台中一號」,右為「黑后葡萄」 過去台灣釀酒的葡萄,並無法像國外取材「不同品種」來搭配混釀改善酒的品質;僅能嘗試學習布根地用單一品種黑皮諾的釀造方式;但是未來可預見的是,一款「混釀」之後的在地葡萄酒即將誕生,呈現全新風貌的「黑后風華」也說不定!!!...
閱讀更多
已發表 由 Nelson Huang 在 Jan 12, 2014 在 台灣誌, 種好園, 輪撥 |
古早時期,葡農會嚴守日期來採收,例如開花後100天開始採收,或是根據葡農的日夜觀察和品嚐經驗,例如酸度、甜度、單寧或是花青素(紅葡萄顏色)。而現代化的方法則是十分科學精準,會採樣果粒、分析葡萄汁的糖度、酸度,做到預測成熟日期。圖中是酒莊莊主,用手將黑后葡萄擠破,從果皮的顏色來認定熟度與否達到成熟標準。 一旦即將達到成熟甜度,首要工作就是通過農藥檢測這關,確定符合殘留標準之後,這些上了年紀的葡農阿伯阿桑們,便以十分快速熟練地「刀起果落」手法,同時將破損、鳥啄、尚未成熟…等品質不佳的葡萄挑出後,再整串放入小型塑膠盒內。若是金香葡萄,每盒果重15公斤;若是黑后葡萄,每盒果重則是13公斤;並且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酒莊讓酒莊進行釀酒工作。 此時,我發現葡農們刻意保留一些果串比較不完整的葡萄,讓它們停留在藤上,並不採收。趨前詢問為何要這麼做,葡農回答我:這是ㄇㄟ給鳥仔吃!!! 奇怪,冬果最大的敵人,除了颱風雨,不就是鳥害了嗎,為何還要留給它們吃呢? 原來,這塊葡園的管理方式,採用的是「草生栽培」,不使用除草劑的關係,園裏的昆蟲自然就多,此時的鳥兒朋友就是最好的除蟲機,所以會保留一些葡萄與鳥兒們分享,感謝它們維持這個生態的平衡。 可別以為這些葡萄沒有成熟喔!!! 同行好友可是迫不急待地當場採下來,放進嘴裏品嚐……啊,甜在嘴吧、感動在心啊!!!...
閱讀更多
已發表 由 Nelson Huang 在 Dec 12, 2013 在 台灣誌, 種好園 |
玫瑰與葡葡有相近的病蟲,所以果農會在葡萄樹旁種植玫瑰,當作一種警示。 如果農人一旦發現玫瑰生了病,就會立刻注意自家的葡萄是不是得了病而加以防範或處理;就像忠心耿耿的騎士守護著皇后,甚至有種說法是,葡萄酒裏聞到的玫瑰花香,就是因為蜜蜂授粉時把玫瑰花的香粉傳授給葡萄,又或是玫瑰花掉落到土壤裏分解成養份,讓這個「香氛」因子融入土壤中被葡萄吸收。辜且不論真像如何,葡萄園外種植玫瑰,成為一種美麗的景像。 努力耕種、辛勤施肥,也未必可以得到心中想要的收成,但若不按部就班,如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般按時序勞動,則會離收成時刻越形遙遠…。花開之後的2-3星期,花朵將變成小小的堅硬綠色果粒,等待成熟,但是2013年夏秋之間的雷雨,打落了這些還十份脆落的葡萄果實,導致葡萄園的產量及品質受到不小的影響,「看天吃飯」真的就是果農們最真實的寫照~ 轉色 Veraison,是葡萄在「成熟」的過程中,原本堅硬、酸酸的果實會開始變色;白葡萄會從綠變黃、變透,紅葡萄則變紅、變紫。在此同時,葡萄皮裏的果肉,亦同時發生變化-糖分上升,酸度下降。...
閱讀更多
已發表 由 Nelson Huang 在 Nov 25, 2013 在 台灣誌, 講好事 |
食安問題應該可列入2013年台灣十大社會事件前三名了,不過好像比較少人談到「酒品食安」的問題,因為大家總認為酒有酒精,酒精可以殺菌,難道還需要添加物來防腐、保鮮嗎? 其實不全然如此!台灣酒類飲料的最高管理法條是「菸酒管理法」及施行細則,根據法條對「酒」的定義如下: 所謂酒,指含酒精成分以容量計算超過百分之0.5之飲料、其他可供製造或調製上項飲料之未變性酒精及其他製品。但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依相關法律或法規命令認屬藥品之酒類製劑,不以酒類管理。下圖就是財政部部國庫署的官網,可以查到「菸酒管理法」的全文。 菸酒管理法及施行細則中,有關酒類食品安全的法條,就我初步的整理,應該可分三大項。第一項是關於「酒類產品本身的衛生標準」,第二項是「酒盛裝容器之規範」,第三項則是「酒製造業良好衛生標準」,而消費者最關心的,應該是第一項,有關一瓶酒要上市銷售前,主管機關倒底為消費者如何把關的,什麼不該加、添加上限是多少、什麼東西要標示,請看下表的整理,讓大家比較容易了解。 然而,無論是進口或是台灣釀造的葡萄酒,在最終上市之前,都需要拿到這份合格的檢測報告才行喔。 二氧化硫的化學式為SO2,在釀製葡萄酒及裝瓶的過程中,添加二氧化硫是十分常見的過程。因為二氧化硫可以避免葡萄酒: 1、瓶中二次發酵。 2、防腐防氧化。 3、抑菌殺菌。 台灣法規可以允許添加的二氧化硫是不得超過400ppm(每公升殘留量在0.4公克以下),然而仍會有一些人對二氧化硫比較“敏感”,類似於其他的食物過敏。這個“一些人”,美國的統計是普通人中1%左右,不同的人引發“敏感症狀”所需要的量不盡相同,其症狀一般為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頭暈、呼吸困難等等,嚴重的也會危及生命。...
閱讀更多
已發表 由 Nelson Huang 在 Nov 12, 2013 在 台灣誌, 釀好酒 |
「舌尖上的中國」,對於「發酵」二字,用了更有意念的說法,稱之「轉化」。 腐乳、黃酒、泡菜,都有一個共同點,它們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郁的特殊風味。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,而這種手法被稱為「發酵」。中國人的老祖宗,用一些瓶瓶罐罐,加上敏銳的直覺,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,要讓這些食物「轉化」成美食的境界,需要營造條件、把握機緣、經歷挫敗,從而激發出最大的智慧。 發酵,就是酵母菌將糖分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過程。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卻是那麼複雜多變,考驗著釀酒師的功力。酵母是天然的有機體,因此許多釀酒師選擇天然酵母,這些酵母工作時較難保持一致、需要仔細監控,但有人認為天然酵母可以帶來較複雜、特別的風味。釀酒師有時會添加經過挑選後並在試驗室培養後的人工酵母,彌補天然酵母缺陷。 感謝尋找Bacchus粉絲團團主 Oceanius老師充當model...
閱讀更多
Recent Comments